绿色医疗   更全更新信息实报!
产业

该如何预防中暑呢?乐医生提醒,需要牢记这几点

来源:来源:绿色医疗     作者:王艳     发布时间:2022-06-27     

  昨天,杭州“官宣”出梅,结束了为期16天的梅雨期。今天,气温飙升到了36度。

  随着晴热高温天气的到来,中暑也到了高发期。城西的金大妈今早就被“热”进了医院。

  “医生,我妈妈今天早上在家里晕倒了,还抽搐、发热。”今天早上,120急救车一到杭州市西溪医院急诊门口,金大妈的女儿就焦急地和医生说着情况。

  金大妈刚送到的时候意识不清,体温高达40.2摄氏度,氧饱和度为78度,初步考虑是中暑。急诊科医护团队立即进行抢救,监测生命体征,给予物理降温、快速补液、吸氧、纠正低钾低钠血症。经抢救后,金大妈体温下降,转入ICU继续治疗。

  据了解,金大妈今年78岁,跟女儿女婿住在一起。因为年纪大了,平时不怎么开空调,电风扇也很少用。昨天晚上,金大妈感觉有点头晕,今天早上,她一个人在房间里呆着,突然一下就晕倒了,女儿跑过去的时候,她还在不停地抽搐,吓得女儿赶紧拨打了120。

  “天气炎热,很多老人不习惯使用空调、电风扇,往往自我感觉不热,但老人的机体散热功能下降,长时间呆在闷热的环境中,就很容易中暑。”杭州市西溪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乐旭东介绍,金大妈这种情况,属于经典型热射病,主要是由于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,常见于年幼者、孕妇和年老体衰者,或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。一般为逐渐起病,前驱症状不易发现,1~2天后症状加重,出现神志模糊、谵妄、昏迷等,或有大小便失禁,体温高,可达40~42℃,可有心衰、肾衰等表现。

  乐医生表示,在炎热的夏季,高温、高湿、无风天气可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、水盐代谢、循环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,一旦机体无法适应,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乱,则可能造成体温异常升高,从而导致中暑。老年人、户外工作者以及有心脑血管等基础慢性病的患者是中暑的高危人群,一定要注意避暑降温。

  根据症状的轻重,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、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。其中,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可表现为头晕、头疼、面色潮红、口渴、大量出汗、全身乏力、心悸、脉搏快速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等;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,严重时可导致死亡。

  那么,该如何预防中暑呢?乐医生提醒,需要牢记下面几点:

  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间出行,减少室外停留时间,并且做好防晒工作,可以穿防晒衣、打遮阳伞或戴遮阳帽。

  随身携带水壶、水杯,少量多次饮水,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。

  注意:不要饮用含乙醇或大量糖分的饮料,这些饮料会导致失去更多的体液。同时,还应避免饮用过凉的饮料,以免造成胃部痉挛。

  室内注意通风降温,如条件允许,应开启空调。

  饮食上应少食高油高脂食物,多选择含水量较高的食物,补充消耗的水分。

  按时作息,减少熬夜,注意劳逸结合,增强个人体质。


热门推荐

更多 >

精彩图片

更多 >